陇南市康县朱家沟村
7月9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示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继去年首批入选12个村之后,今年甘肃省又有20个村入围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公示名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绿色崛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来抓,以2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强化政策集成,提升旅游供给能力、综合效益和服务质量,乡村旅游蔚然成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美丽战胜贫困的甘肃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村南山云端露营基地
一是强化政策集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广发“英雄帖”,以优惠政策动员100多家旅游融投资公司、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旅游规划设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开发和运营。省文旅厅配套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扎实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乡村旅游建设指引》《甘肃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使乡村旅游切实担当起绿色崛起和产业扶贫的重任。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1.27亿人次,收入340亿元,带动15.2万人实现脱贫。
甘南州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
二是上下联动,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国家政策引导、省市统筹支持、县区整合推进、乡村具体实施的思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8年以来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1.8亿元,支持旅游示范村和农家乐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综合整治、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千企千村帮扶、百万乡村旅游创客、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扶贫模式创新推广、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等为主的八大专项行动,突出乡村客栈、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改造,实现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切实改善了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多元化开发。以保护良好生态、 守住淳朴民风、促进文旅融合为基础,通过活化文态、培育业态,彰显农村“土气”,善用乡村“老气”,巧焕农民“生气”,融入时代“朝气”,挖掘乡村独特资源优势,开发新业态融合产品,总结形成了景区带动型、城镇依托型、廊道布点型、生态康养型、民俗体验型、农业观光型等6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做足、做活厚植于乡村中的民族、民俗风情,包装创意好甘肃风物,逐渐形成新的甘肃乡村游消费风尚。
平凉市泾川县汭丰镇郑家沟村
四是“借脑引智”,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委托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发布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进行引导。聘请高校、媒体和旅行社作为第三方机构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全面提供策划设计、营销推介、督查调研、监测评估、咨询指导等服务。在《甘肃日报》开设优秀旅游示范村、专家谈乡村旅游、县区委书记谈乡村旅游专栏进行引领。通过送教上门、精准培训等措施,组织专家在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培训乡村经营人员1万多人。
五是加强宣传营销、拓展客源市场。在全省范围启动“一部手机游甘肃”营销模式,设置乡村旅游门户界面,引导浏览甘肃乡村旅游精美图片,查阅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预订乡村民宿和景区门票,在线购买农特产品,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花海
六是借力“三变”改革,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和农民的参与度、收益率。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政策机遇,结合乡村旅游示范村、合作社建设,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通过确权、量化、折股等多种形式入股旅游公司、休闲农庄、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逐步实现乡村美、产业旺、群众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脱贫攻坚的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有力地发挥了乡村旅游就业和收入“双提高”、产业和生态“双促进”、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积极作用。(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梁贵平)